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基于此,在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众多的素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本学期的主题式跨学科单元学习中,我们积极寻求课程整合的方式,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整合到课程中,以课程“我是断桥小导游”和“上塘高架桥大关下道口的研究”为依托,走进学生的经验世界,密切学校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良品质。
在交流中孕育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课上,有几个学生就自己查到的资料提出一些问题。刘致君同学提出:“高架桥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噪音、空气污染等。现在,有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渐废弃了高架桥。例如美国采用了直接拆除;韩国比较有创意,他们把高架改建成了空中花园”。周睿同学也提出:“不是说高架桥能缓解交通压力吗?可是我发现很多高架桥下道口都很堵,这是为什么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这节交流课又生成了一个新的学习内容――调查杭州的高架桥下道口拥堵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将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社会问题上,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责任感之花正在悄悄孕育着。
在学习中激发社会责任感
怎样让在学生心中的那些责任之花开放呢?我们采取了改变学习方式的办法,通过翻转课堂,以综合性学习形式为主,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探索,在课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上塘高架桥大关下道口的研究”活动中,学生们先通过讨论设计了一张简单的表格,然后请回去采访开车的长辈:杭城哪些高架桥的下道口比较拥堵,产生拥堵的原因,以及合理的建议。在反馈调查表时,我们发现提到上塘高架大关下道口的学生比较多,于是又落实了下一步行动――实地勘察。在勘察前我们还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设想从“红绿灯的时长,车流的长度,下道口引桥的距离”等方面去了解大关口拥堵的原因。
在实践中养成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我们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社会中,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通过亲自实践和体会,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回应,最终养成他们的责任感。
在“我是断桥小导游”活动中,以学生向游客介绍西湖的断桥来宣传家乡的桥,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热爱自己的家乡,并在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的活动中获得教育与提高。项目中辅以研究西湖上断桥的自然、人文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写成导游词与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作为一名小导游,自身的责任所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培养学生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并能很好地将这种责任感传播开来,
在整个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阳光。他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积极进行探索与思考,通过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崭露头角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不在只关注自身个体,而是将注意力放到了身边的事物上,懂得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了公民意识。学生自觉服务社会,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