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书可以。
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
读书沙龙:
长夏告罄,凉秋悄来。为了精准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推动“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的研究,切实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心素养。近期,陈丽燕名师工作室组织学员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要求每一位学员围绕刘荣华老师撰写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针对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分享瞬间:
我的困惑:
如何设计一个适合低段学生的思辨性问题来推动整节课的学习?
我的收获:
在阅读刘荣华老师撰写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后,我对如何给一二年级学生设计思辨性问题以及学生缺乏批判意识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阅读经验相对有限,因此在设计思辨性问题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1. 设计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3.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勇敢表达、积极思考,从而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学员 章鲍思琦
我的困惑:
如何设计一个开放、高质的思辨性问题?
我的收获:
刘老师书中的一句话——“阅读的意义在于读者主动构建意义,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文本的观点”深深启发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提问时,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深入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才能收到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于课堂生成的内容缺少适时的引导和最后精炼有效的总结,容易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教师需要在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梳理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这才是最后提升思维,深入理解问题的关键步骤。关于学生答案凌乱低效的现状,注重思辨性阅读可以起到改善作用。层次分明的分析,条理清楚的说理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观点+依据”“三段论说理”“正反对比说理”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有中心、有理有据地表达。同时我也意识到,思辨性阅读的作用,不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层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用于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让我豁然开朗。
——学员 宋竹君
我的困惑:
如何改变当下课堂提问多、提问数量多和思维含量少的现状?
我的收获:
读了刘荣华老师的这本书,我收获了一些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改进策略:1.层次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既要有简单的找词语、找句子的提问,也要有概括大意的提问,和一些表现课文情感矛盾性的发散思维提问。这些思维性的提问,不在于是否和标准答案一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2.节奏性——提问后,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时间,提问的频率也要合适,节奏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中等生大胆地回答,鼓励那些犹犹豫豫不敢举手的学生大胆发言。3.思维性——提问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要有思辨性。可以是回忆式的、解释式的、分析式的等等。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中的提问,更要关注学生的提问,关注学生所惑、关注学生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拓展开去,往教学目标指引。思辨性问题,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真正的需求出发,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员 方霞
我的困惑:
文学性作品或叙事类作品,应该如何设计思辨性阅读问题?
我的收获:
读了刘老师在书中列举的例子,我明白了在思辨性阅读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的图片,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认为哪一种动物最美,课堂还可以提出“为什么作者认为白鹭是最美的”这样的思辨性问题,拓展阅读作者创作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感悟作者借白鹭与其他动物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边观察、边想象、边思考,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发展,提升观察力,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学习生活。
——学员 潘佳斐
我的困惑:
如何设计关键的思辨性阅读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的收获:
在阅读完刘荣华老师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一书,我对于“思辨性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思辨性阅读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开展多角度阅读和创意阅读,加深阅读思考,培养阅读能力,同时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我了解了思辨性问题的三个主要特点:问题的多元选择性、批判质疑性、矛盾冲突性;我知道可以基于阅读思考题,文体,学生三要素设计思辨性问题。
——学员 谷雨婷
我的困惑:
课程理念下,思辨性问题的设计如何与单元阅读要素关联契合?
我的收获:
刘老师的书籍,通过具体实例、表格对比,清晰地告知我们:思辨性问题的设计有的和单元阅读要素相关,有的不相关。说明性文章教学,教师可以聚焦说明要点、说明方法等要素设计思辨性阅读问题。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思辨问题旨在体现“文本特点”,突出说明方法。提问单元设计思辨性问题,可融合单元要素及文本特点,让孩子们从问中入文,从文中生问,不断质疑、深入思考,提升素养。文本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两者并不冲突,可以在提问中有机融合,促进文本及体裁的把握。
——学员 丁卓慧
我的困惑:
如何设计具有思辨性的核心问题?
我的收获:
书中刘老师把“思辨性阅读问题教学”比作一棵大树,阅读如同树根,问题如同树干,思辨就好像树杈,合理判断就好像树叶,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方可叶茂。这让我明白,思辨性阅读教学首先要立足于文本,紧扣材料,再通过质疑、提问、探究等方式引发思辨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的要求是:“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应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念之间的联系”,这里的证据就是学生在文本中提取的信息。在教学中,要求我们要聚焦文本核心,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潜入文本寻找理据,通过提取、分析、整理文本信息,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员 卓群
我的困惑:
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设计思辨性阅读问题并又有效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我的收获:
读了刘荣华老师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我不仅了解了“思辨性阅读”的历史发展,还学习了思辨性阅读问题的设计方法、教学实施方法、测评方法,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书。书的第三章,刘老师就从基于教材练习、基于文本特点、基于学情需要等多角度阐述了思辨性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同时详细讲解了不同体裁、不同年段设计思辨性问题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刘老师在书中对思辨性阅读问题策略的梳理,让我意识到平时对三个学段教材文本的梳理还有很大的不足,没有领悟到不同学段、不同题材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的诀窍。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追求“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拓宽眼界,提高思辨能力,小学语文阅读课才会更加鲜活灵动,充满情趣,彰显理性光彩。
——学员 傅熠宁
我的困惑:
如何设计思辨性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
我的收获: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与筛选,提出高质量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批判性、思辨性思维思考文本,进行思辨性表达。我们应基于教材练习、文本特点和学情需要来设计思辨性问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问——思——辨”的形式展开,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过程。在思辨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抓关键词句、收集资料、联系生活、比较、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力求让学生通过思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实现思维进阶。
——学员 孙晨琳
领衔总结
在大家畅所欲言的交流之后,工作室导师陈老师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陈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需在文本认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思和语言表达方式。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或新学的知识,对文本作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和评价,最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情绪,理解感悟,尤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陈老师勉励大家,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课标的学段要求或在教材中挖掘思辨性问题,或是根据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生成,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的阅读,多维度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搭建思辨的支架,展开思辨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具象化、可视化,当然还要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思维。
以书润心,与智者同行。愿工作室的每位学员都能深耕阅读路,闻得百花香,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德胜小学 丁卓慧(撰稿、摄影)
陈丽燕(审核)